“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庞杰做了个梦。

在梦里他成了燕王朱棣,还恰好在奉天殿接受圣旨,准备前往北平就藩。

这是洪武十三年,朱棣刚刚二十岁,身为朱元璋第四子的他,意气风发。

这一天,是朱棣自从被封燕王以来,最重要的时刻。

早早的,朱元璋便驾御来到奉天殿进行今天这一场的早朝。

一袭明黄色的龙袍,乌黑长发束起,头戴镶嵌宝石的冠冕,系着明黄色的冠绳,细细的珠链垂落在脑袋前后。

朱元璋面容严肃的端坐在龙椅的下方座位。

今天是朱元璋四子朱棣的就藩仪式,因此他特地降座,以示对这个颇为喜爱的燕王以重视。

四周的文武百官,身穿朝服,恭敬的侍立在洪武皇帝朱元璋之下。

不一会,身穿冕服的朱棣便在两名身穿朝服的引礼官的引导之下,走过奉天门,来到了奉天殿。

在众大臣面前,朱棣双膝下跪,面容肃穆,举止恭敬,对着朱元璋行了五拜礼,然后从容起身。

这是身为臣子的朱棣对身为君父的朱元璋的应有之礼。

就藩,就意味着这个皇子长大了,应该出去保家卫国,开府建牙,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明代的藩王就是为了让这些宗室拥有国中之国的特殊权利,从而能够更好拱卫中央皇室。

随后,一旁的太监给朱棣端来朱元璋御赐的美酒,朱棣接过,一饮而尽。

随即朱元璋起身,走下来好好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好儿子,狠狠拍了拍朱棣肩膀。

然后亲自把朱棣送到了奉天门东阶边,朱元璋便站在那里不动了。

朱棣径直走了下去,在台阶下面再一次行叩头礼。

规规矩矩,稳稳当当,丝毫不拖泥带水。

在奉天门内的仪式就差不多完成了,朱元璋目送着朱棣走出午门。

朱棣迈着坚毅的步伐,大步子走过午门,然后再一次回头,行叩头礼。

行完礼之后,朱棣深深看着远处的朱元璋,想要把他父亲的样子狠狠刻在脑海中。

不一会,午门关闭,朱元璋转头摆驾回宫。

那朱红色的大门,渐渐的挡住了朱棣的视线,对面的高大身影越来越模糊,眨眼就看不见了。

整理了自己的情绪,朱棣起身继续朝外面端门走去。

按照大明洪武年间的礼制,这时候端门钱摆放了猪羊各一只,荤素菜肴各一坛,用以祭祀。

越过端门,走过承天门,朱棣便是完成了在整个宫中的一切流程。

离开皇宫,接下来便是准备带人前往北平了。

除了朱棣自己一家人之外,身为就藩的亲王,他还可以拥有一直名为“护卫”的军队力量。

按规定,人数可以在三千人到一万五千人之间摇摆。

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给他这些就藩外地的儿子们的福利。

在名义上,朱元璋是规定了这些亲王在就藩之后是不能干涉当地政务的。

但是却又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封地所在的镇守兵。

并且,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

因此,实际上,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当地就藩亲王的节制。

准备好一切,整顿好兵马,燕王朱棣开始前往就藩之地北平了。

而这个时候,文武百官更是亲自恭送朱棣到龙江关。

一路上,浩浩荡荡一行人,好不壮观。

按照洪武皇帝的规定,朱棣一路上一边赶路,一边还要接受沿途城池官员的迎接。

这些官员要身穿朝服,然后向燕王朱棣行四拜礼。

朱棣一路走走停停,赴藩沿途所经神祀庙宇,近的无论大小都需要他去亲祭,距离远的更需要遥祭。

并且祭拜的时候也是有规矩的。

要先派遣奉祀官员清扫社稷,山川坛,以及祭祀庙宇并准备好祭品。

在朱棣到达北平城外时,北平当地的文武官已经亲率乡绅及德高望重的老人出城迎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