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自谦地称:“朕虽不德,不及我国古先哲主,使四夷怀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周知。”
洪武四年,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各部大臣,就对外关系问题发布训示:“
海外诸蛮夷国家如果有所侵害,不可不加以讨伐,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危害,则不可以主动兴兵征讨,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明代初年,国内统治还不稳定,百废待兴,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环境,此时,朱元璋采取睦邻友好的外交方针是有道理的。
洪武末年,在重新修订颁布《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还特地将这一方针放在显著的《首章》中,让子孙世代都遵守: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详。
彼既不为天朝患,而我兴兵轻犯,我亦不详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天朝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朱元璋对外关系思想的一大特征,但他实际并没有停留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这个层次。
他特别反对使用武力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他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靠道义、道德来维系。
讲到汉武帝巩固边防的雄才大略时,朱元璋是非常赞赏的。
他认为北方胡人侵扰边境,自古是常有的事。以汉高祖那样的权威,统率大军尚不能击败匈奴,反而被围困,那文帝和景帝也就只能守成了。
虽然多次遭受匈奴侵扰,但是也只能是被动地进行防守了。
只有汉武帝才能真正地把被动的局面扭转
只有汉武帝才能真正地把被动的局面扭转过来,他发大军进行征讨,先后五次出塞打击匈奴,洗雪汉军白登被围之耻,最后终将匈奴降服。
此举虽对国力有所消耗,但消除匈奴侵扰边境之息,其功不可没。
朱元璋总是说:“兴师伐之,本来不难。我拥有骑射舟师,水陆毕备,且为百战之兵,亲杰精锐,带甲百万,舳舻千里,水繇渤澥,陆道辽阳。
洪武末年,安南与思明州发生了领土争端。
明朝政府屡次下令让安南归还,大臣们也都建议举兵征讨安南,朱元璋却不同意。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