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帆就是看着胖子,“你赶紧走吧,然后就是要说点东西。”
许帆就是要看点不同的事情,然后就是要改变些什么东西,许帆自己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许帆就是拉着胖子上去,然后就是要胖子快点。
胖子看着说:“咱们真的要开始吗?”
胖子满脸的期待,就是要说点不同的事情,就是要给别人说点不同的理解。
他们就是要给别人来点不同的事情,就是要说点看法。
许帆就是说点看法,许帆还是给别人来点说点自己的东西。
许帆看着远处的人,然后就是给别人来说点理解。
许帆看着别人来点东西,然后就是要给别人说点不同的东西,然后要给胖子说点自己的理解。
许帆说:“快走,到了。”
“人到了,你们就是要说点东西。”
“你们就是看着远处的人,怎么人还不来啊?”
“那咱们先来看点不同的东西吧!”
“可以,那就一起来吧!”
记得小时候放学,和小伙伴们背着书包一边朗诵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边又蹦蹦跳跳的走在那条回家的小路上,却迟迟不肯归去,直到听到母亲的“呼喊声”,才赶着天黑之前回家,吃着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晚饭。
小时候不懂孟郊这首《游子吟》背后的意义,只知道按着老师的要求背诵;长大后,好像明白了,可有些时候又好像不太明白,但又莫名其妙的喜欢着。直到在B站看了评分9.9分的《中国唱诗班》纯手绘动画片——第3话《游子吟》,才发现一直深爱着它所传递的“文化”和“精神”,这是一部先有诗再有故事的动画,散发着中国风特有的一种魅力。
动画短片《游子吟》最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孟郊的诗,以清朝史学家王鸣盛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中年时期已功成名就的王鸣盛,给自己4个小孩讲述他小时候因家境贫寒,穿着破烂而被人嘲笑欺辱,却在他童子考试的前一夜,母亲决心连夜为他缝制一件新棉袄御寒,而手指龟裂的故事。
这是一部经久不衰的母爱故事,影片中没有采用复杂的故事情节、色彩温暖,也没有刻意渲染中国文化,只是在倒叙的故事中,采用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场景、国画等元素,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动漫的崛起与“爱”的传承。
以一件“旧棉袄”为符号,贯穿整部短片,并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中国式”温情故事
孟郊的《游子吟》里描述的是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亲手缝制衣服,但此短片打破了传统的刻板印象。在短片中没有吟诵,也没有母亲灯下缝补的场景,而是以一件“旧棉袄”的三次出现作为整部剧情的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段令人动容的母子之情。
“旧棉袄”第一次出现:四个小孩在家嬉戏玩捉迷藏,偶然发现了一件又破又旧的“棉袄”,正迷惑不解时,没想到散朝归来的父亲王鸣盛接过那件“旧棉袄”盯着看了很久,陷入深深的沉思,一段尘封的记忆也随之被唤起。
“旧棉袄”第二次出现:王鸣盛十一岁那年,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童子考试,但因穿不起“新棉袄”,而遭到了小伙伴们的嘲讽与欺侮。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来到一个洁白柔软的世界,躺在小糕团的大肚皮上,看见一座巨大的织布机,正沉浸在梦境喜悦的小鸣盛,被母亲温柔的唤醒。一缕阳光照进破旧的房间里,小鸣盛转身发现放在床头的新棉袄,瞬间高兴不已。
“旧棉袄”第三次出现:小鸣盛穿着“新棉袄”,却看见母亲憔悴的面容、龟裂的双手和两个大大的黑眼圈,让他恍惚间明白了这是母亲连夜为他赶织出来的,后来小鸣盛考过了童子试、考中了秀才、进士,最终到了北京做了官。可是不管到哪儿,他都始终带着这件“旧棉袄”,镜头最后也停留在这个盛放“旧棉袄”的木箱上。
影片采用王鸣盛倒叙的回忆方式,和孩子们讲述了一段关于母亲和“旧棉袄”的故事。这件“旧棉袄”虽然只出现了三次,但却引发了观众情感上的触动。制作团队用一件“旧棉袄”,把我们带入到了一段纯真的“母子情”世界。也让观众看到了即使家境贫寒,母亲对孩子的爱,依然是纯粹动人。
而梦境里出现的小糕团,是妹妹偷偷养的一只白色小老鼠。这里影片大胆的采用卡通形象插入梦境,打破传统动画的固有手法。让小孩躺在小糕团的肚皮上,畅游在美丽的星海中,手指在星空下划动,星星全部变成跳动的诗句;大型织布机、鸣盛醒来的那一缕阳光。隐喻并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和现实生活截然相反的美好童话世界,可以说是梦境,也可以是神话。
母亲连夜为其缝织棉袄,却没有丝毫怨言,这样的母爱,值得一生来铭记。其实我们每一个母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她们最深沉而浓烈的爱。整部短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平平淡淡甚至没有任何起伏,但正是这种质朴的感情,戳中了我们所有人的泪点。
以一件“旧棉袄”作为影片灵魂传递的符号,贯穿始终,不仅刻画了平凡母亲的爱,更体现了儿子小小年纪勤奋懂事的模样,用中国风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一个最普通最温暖的亲情故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