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访谈中,戚韵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外海沉管隧道”。
“外海沉管隧道技术非常难以攻克是吗?”戚韵问道。
“是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必须在55公里的全长中,铺设67公里外海沉管隧道。而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被业内人士称为全世界最困难、最复杂的技术,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而当时的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林京回答道。
“面对当时从0起步的境况,你们是怎么做到从0到1的呢?”戚韵又问道。
林京微微一笑:“拼呗,把所有骨干聚集到一起开讨论会,想解决办法,没有成果就绝不散会。状态可能跟当年中国研发原子弹的状态差不多,没有新办法就用老办法,反正各路专家在一起,日日夜夜的想着怎么解决一件事,就总是能找到一条走得通的路。等我们在不断的讨论中思路渐渐成型,我们就用百余项实践来检验思想的正确性……”
又相继聊了几个问题,在即将结束时戚韵问道:“林总,现在大桥还有三天就要通车了,您觉得在整个建筑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大的感触又是什么”
林京想了想道:“最大的收获我想就应该是我们的技术和人才,建筑这座跨海大桥,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我国的桥梁建筑技术再上一个台阶,而我们的建筑人才也在这次工程中历练成为最优秀的桥梁建筑工程师。
他们工作的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有些的青春就是围着一座桥开始,又围着一座桥结束。戚韵啊,希望你以后有机会能多采访采访我们这些可爱的小姑娘小伙子们,我希望以后当每个人看到这座雄伟建筑的时候,可以想起在这奇迹背后,有一群桥梁建筑工人在此默默付出过。”
戚韵的个人专访结束后,拍摄团队又一直跟了5天拍摄任务,全程拍摄了大敲开通全过程。等团队完成全部录制集体返汉后,每个人看着他们这次采到的内容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为了跟主流媒体区分开,这次选题他们的视角并不是桥梁,而是桥梁建筑师们。
“我是2010年参与到这个项目里的,8年了,辛苦是挺辛苦的,但是也挺自豪的,那感觉就是你学了那么多的东西,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我是2009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那时候选择其实挺多的,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进了港珠澳这个项目组,那时候年轻,天天喝冰水,现在不行了,每天都得捧着保温杯了……”
“我们的项目组当年为了攻克外海沉管隧道技术,常常是连着轴的转,特别是我们林工,港珠澳大桥第一节沉管顺利安装就位、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时,他已有96小时没有休息过了……”
进入项目时是25、6岁的年轻一代。
完成项目时是35、6岁的中流砥柱。
最好的年纪在祖国最伟大的项目中熠熠发光,虽然没人知道姓名,但我们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应该追逐的星星。
直到做完这一整期的节目,戚韵都还没有从那种自豪而激荡的心情中平复过来,她也第一次发觉那些心怀理想的人所拥有的往往是能撼动天地的力量。
晚上戚韵躺在床上问向江朝:“老公你为什么喜欢建筑?”
向江朝道:“为什么?好像没有为什么,就是挺喜欢的,有那个天赋。”
戚韵道:“那你是怎么发现你有这个天赋的?”
向江朝道:“怎么发现的?应该是在病房里发现的。”
那一年向江朝知道自己得病了,别人生了病在医院里打个针就好了,可他几乎每年都要住到医院来,并且一住就要住好久好久。
医院里没有什么事可做,他一直是孤独的,直到他5岁那年,他临床的小哥哥在临出院前送给了他一个临摹画本和一盒24色的彩色铅笔。
那是一个全是建筑的临摹画本,向江朝每天都去画那个本子里的画,刚开始他需要照着图片画,后来他可以完全抛开本子自己画,再后来,他就可以把他所见到的、想到的建筑全部画到纸上。
终于可以出院的时候,向江朝十分高兴的问吴小霞:“妈妈,我以后长大了能当建筑艺术家吗?”
吴小霞对他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
说完吴小霞又十分笃定地在后面加了一句:“只要你相信,就会有奇迹。”
当年的向江朝没有想过吴小霞这句话的意义,直到今天回想起来,跟戚韵说起来,他才突然意识道,那最后一句话是吴小霞自己对自己说的。
为了救她自己的儿子她选择相信奇迹。
向江朝搂住戚韵道:“阿韵,建筑是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最忠诚的伙伴,他当年选择了我,我如今选择了它。我们坚持的选择,总有一天会我们带来奇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