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要广纳贤才的消息遍布全国上下。庄王三令五申,虞邱子马上决定将此事列为执政首要,马不停蹄的忙碌起来。
虞邱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五个字:有自知之明。他不是勇猛精进雄心壮志的人,自问无法完成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的使命,审时度势步步为营略知一二。他主张以不变应万变,待对手露出破绽趁机给对方致命一击。此法虽保守,好处是循序渐进,不存在大的风险,成效却是稳定可期。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这一招叫防守反击。通常运用在弱小对抗强大时,算是有一定胜率的策略。
既有自知之明,他也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被任命为令尹。
继位之初,楚王就饱受若敖氏之苦,性命差点不保。沉迷三年,不问国政,不悱不发,一发冲天。大胆启用苏从、蔿贾等人联合秦巴灭庸,之后北上三难晋国。这一系列动作的结果,除了伸张楚王的野心之外,还借此培养了新兴的势力足以抗衡若敖氏。
若敖氏被剿灭之后,楚国开始清理官僚队伍。与若敖氏牵扯太深的自然弃之不用,其余则是循例升降。楚王的心头大患已经祛除,余孽也已肃清。此时的他,只需要一个他信任的、不足以对他构成威胁的令尹。乖乖听话,顺从懂事即可。楚王本人已经足够大胆创新,否则不会在内外交困的时候去挑战强敌。这着险棋,没几个人敢落子。
他年轻大胆,有野心有抱负,誓要超越父辈做一番大事业。这样的人,不需要强势的贵族在身旁,他需要的是仰望和服从。
然而,外来的挫败触动了楚王,推动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转变。
晋国的无道暴君被杀,本是重大挫折。不想,新君继位后,迅速收拾人心,内部凝聚力得到加强。之后又着手整理军务,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从此,晋国面貌一新,不复往日颓势。君臣一心,誓要在对外事务中重振昔日雄风。
很快,晋国便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们一扫与楚军对阵遭遇三败的阴霾,一出手就把楚国最强大的盟友郑国拉回自己的阵营。对楚国而言,没有郑国,仅仅依靠陈国,怎么支撑起中原霸业?
失去郑国,楚国在中原的霸业就失去了根基。楚国问鼎中原的萌牙刚刚遇春而发,就被来自晋国的倒春寒流扼杀致死。这样的挫败逼迫楚庄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向内部发展,待时机成熟,再北上。
此时的楚王,不再是满足于内部平和,相安无事。他的全部注意力迅速投向内部,至于是按部就班还是大刀阔斧,他仍摇摆不定。
当日,虞邱子与他论政,他听得津津有味,心悦诚服。之后,樊姬的三言两语又刺激了他。这时,他才明白过来,楚国需要的是锐意进取的贤才,而非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
虞邱子也明白过来了,他也迅速的调整了自己的定位。
不拘一格降人才,虞邱子可以去做。遴选,考核,让更优秀的人进入官僚体系,他也能做到。只要借助熟悉事务的官员辅助,相信人才都能脱颖而出。
他亟待寻觅的人才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来替代自己的。
并非虞邱子妄自菲薄。他能适应什么形势,能做什么事,他心中有数。既然形势已经发生改变,就要另寻更有才干,更有把控力的人来担任他的职位。
令尹一职,执掌军政大权,关系楚国国运。成则锦上添花,败则可能身死名灭。因为职责重大,通常由出身名门,有丰富从政经验的贵族子弟担任。
除此之外,还要才干过人,行事果断,得人信服。他不一定要像虞邱子,来自王室,至少也要有先辈累积的功勋压身。普通草根阶层根本不可能,因为他们无法调动一干宗室贵族。
贵族势力盘踞与王权高度统一,两者既矛盾,又并行不悖。
一名才华过人,有骄人政绩,却出身平民的人被委以重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不可能事事亲为,势必要借助人手完成他的决策部署。就算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属下,可是,要做成一件事,往往要不同职能部门的配合,方可成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