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们熟练掌握这种新的枪械后,就可以作为教官,投入到接下来更大规模的火枪兵训练中去。

二月初五,经过半个月的试射后,最大射程超过三百步,有效射程一百步的定装药量终于被计算出来。

说是一百步的有效射程,但也只是理论上可以做到的最大数据。实际开枪的时候,还是有一半左右的概率,要靠信仰射击。

所以有效射程有这么远已经足够,再多了那都是浪费。经过严格训练,掌握枪支设计技巧的士兵,抵近到五十步以内,对付一比五的人数差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又经过一番讨论后,放弃了制造更加困难,也没那么结实的铅箔包装,最终还是选择采用纸包。

先简单生产出一千发的药包来,让这些天训练中最麻利的士兵试用。三人一组,两个人负责装填,另外一个专门负责开火,快一点的竟然能达到接近每分钟四发。

哪怕有标准的枪管口径,有严格按照口径设计的药包和铅丸,这个效率也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唯一的弊端,就是因为射手得穿着板甲,所以需要有专门负责装弹的辅助。可现在还不是开发后装枪的时候,只能先这么将就着。

左右这种燧发枪是这个时代最高端的真理,还有全身板甲防护,玩起排队枪毙来,估计要比传说中龙虾兵更胜一筹。

所有的数据都确定下来,詹闶马上安排人开始大批量生产。然后又给阿棣去了一封信,说明全新的大威力火铳研发成功,让他派一个营的黑甲军来北平,接受新是火铳培训。

反正每次去金陵,都要搞出点动作来,这次就玩这个吧。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种道理,肯定是不能跟人说的,但是吓唬吓唬这帮货,让他们心惊胆颤一段时间也挺好玩的。

想想到时候一帮读书人们站在校场边,看着各种木板、人偶之类的目标,在铅丸的撞击下被打穿和撞碎,脸上的表情一定十分精彩。

当然这也就是个小乐子,欺负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真没什么成就感可言。枪口只有对准了外面,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另外有一点遗憾的,就是钢产量跟不上了。在保证板甲、大将军炮这些同样重要的军械产量的前提下,每个月最多也就是五千杆左右撑死。

等到北平城的扩建工程开展后,燧发枪的生产更是要停下来,腾出所有的钢产量,保证扩建工程供应。

从现在开始,到预设中九月份向东瀛出兵,也就是七个月的时间。满打满算,每一根枪管都利用起来,到头也不会超过四万杆。

这就是穿越到明初的弊端啊,既没有多少搞大事情改朝换代的可能,很多事感其拉埃还得藏着掖着。

远不如到了明末,直接就能摆开车马,光明正大喊一句“老子要造反”,想怎么操作都不用担心。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