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皇帝百般解释,尚父乃是寿终正寝,无人加害于他,可是此刻说什么都没用了。

上天和李唐开了数次玩笑,这一次真真是让皇帝回天乏术,他已经放下身段,认一个臣子做父亲了,可命运始终不肯垂青于他,一直将他玩弄于鼓掌之内。

郭子仪走得太早了,百废尚未来得及复兴,疮痍尚未来得及填上,募兵制尚未来得及废除,兵权尚未来得及收拢,牙将尚未来得及入土…

最先打着“皇帝不仁,残害忠良”的旗号叛乱起兵的是河东军,无数大军翻越山西屋脊,汇聚于汾阳,竟在郭子仪的衣冠冢前痛哭三日,扬言要为郭令公报仇,各路反贼将檄文印得到处都是,密密麻麻发散至大唐各地。

皇帝百口莫辩,更未想到这一回触底反弹来得这么快,短短一个月,江南,陇右,河南,甚至剑南道都有起义或是造反,也不知是信了叛军鬼话还是本就心中有鬼,总之此番天下再乱,恐再无另一个汾阳王站出来再造李唐了。

仆固怀恩莫名火大,本想挥师东去,灭了河东这支贼喊捉贼的叛徒,肃清郭帅故土,可是手下十万朔方军竟然不听他指挥,或是痛恨朝廷残害郭帅,或是义正言辞为郭帅复仇,总之按兵不动,扎根河套,不肯行军,连朝廷飞来的制书也撕成粉碎。

李光弼自从事发之后,再未出过长安,天下局势之诡谲,没有一个谋士看得懂,堪比隋末大乱再次兴起,李唐皇室在风雨飘摇之中沉沦至谷底,再也寻不见攀爬出谷地,得见太阳的道路。

天下再乱的第二年,方霖穿好了一身甲胄,千墨星剑在怀中不断颤鸣,身后是三万精兵,以及一众牙将率领的不算太过卖命的甲兵。

“走罢,子迁,或许我们此生,就是不得安稳的,我们命该如此。”

这一仗打了十年,方霖将她的青春年华尽数付诸于连绵战火之中,这十年,陆远屡屡血战,一身是伤,武功几乎半废,两个儿子追随自己四处奔走,颠沛流离,来不及好好教导他们,李光弼在长安郁郁而终,至死不曾向世人传出只言片语,仆固怀恩战死,部落族人走散,朔方军对方霖也不甚那么忠诚,安西沦陷,河西走廊被党项侵占,河套与安北失陷,黄河北流被回纥临腰斩断,辽西走廊摇摇欲坠,榆关几乎被契丹人攻破。

方霖夫妇用十年青春,南征北战,换来了一身伤痕,换来了大唐各地勉强太平,与其说这短暂太平是她打下来的,不若说是叛军打累了,百姓死光了,没办法动武只能歇息一段时日。

先帝在郁郁寡欢中抱病驾崩,与李光弼同年西去,浑浊的眼眸中尽是泪水,闪烁的光芒中既有不甘,亦有悔恨,弥留之际,含着泪将方霖召回长安,对她托孤,将年幼太子的手搭在她的手心里,将朔方军的兵权交给她,将自己看不到结局的江山社稷托付给她。

那一日太子殿下的哭声穿透整座长安城,方霖流着泪,将年幼的太子抱进怀中,内侍省,掖庭的宦官宫女跪倒一片,哭泣声在皇城天空上盘旋三日,无数长安百姓来到朱雀大街上,跪拜祈福。

新帝即位,应身边宦官计谋,不顾方霖劝阻,赐她李姓,册封她为“甄元娘娘”,将她请入太庙,下诏全国各地,为她建庙一千座,赐她假节钺,便宜行事,有她所在之处,如天子亲临。

或许便是新帝这一份初心,打动了苍天,让得方霖在十年之内平定叛乱,大唐各郡暂时没有反叛之心了。

这本又是一场最好的结局,几乎是郭令公的再现,而今方霖年仅四十,百姓官员不信以她的年纪还能三年薨世,只要有她依靠,天下各地便不敢兴兵造反,终于有了长足的太平时日了。

自安禄山起兵伊始,至今过去二十年了,百姓换了一代,这一代年轻人,几乎是听着女侠事迹长大的,女侠之义薄云天,忠君爱民,无不深入人心,方霖的名号几乎比之郭子仪当年更为响烈。天下不识天子之人众,可却无人不识君。

皇帝大赦天下,又将夫妇二人自边荒召回,要为他们歌功颂德,方霖知晓这一日终会到来的,拜别了边荒的百姓,在一众牙将亲信隐忧的目光中,与陆远只身前往长安。

然而,郭令公之功成身退,终究没有再次降临于她身上。

皇帝在玄武门前,大摆祭台,亲自等候了二人数日,见他们回来,弓着身子将二人请入长安,而后在数日寒暄之后,背对朝臣,将二人软禁在大明宫内,日夜派遣重兵看管。

方霖知晓这一日终会到来,可却不敢去想,昔日匍匐在她衣袖里,哭丧着脸,唤她一声“娘亲”的皇帝终于还是将匕首刺向了自己,要知道十年战乱,行军在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皇帝甚至不曾问她要过一个子嗣做人质啊。

或许是这十年,自己在外,伴随他长大的是一众宦官,或许自己得罪了太多朝堂中人,不似郭子仪那般委婉,或许这个孩子本就不像他的父皇,那般仁慈宽厚。

三个月后,皇帝使出了浑身解数,将宫中谣言暂时压制下来,边荒的众人仅仅以为,“甄元娘娘”和她的夫君是在长安享清福。却不知皇帝已经暗中派人出行,来替换他们军中官职。

而后两杯酒送到大明宫内,陆远看着酒水清澈得不似人间之物,笑着笑着流下泪来,拉着方霖的手感慨万分:“逃出去么?他不知道,一堵墙而已,困不住你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