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停顿了下来,缓了两口气,接着又说:

“惟有二弟决意,哪怕是为国捐躯!二弟立下军令状出征,是为了争夺军功吗?儿看不像,他心里唯一的理念就是我们李家的龙兴之地必须夺回,河东不能丢失,若此地丢失,则大唐危矣!这难道不是一种政治远见吗?没错,这是为了定国,而不是安邦,但是如果国都定不了,哪有邦来安呢?阿耶,孩儿说的不中听,还可能得罪父皇,所以先在此向阿耶谢罪。”

“何罪之有?宁儿能够直言不讳,为父的最是欢喜。为父的有时候想法会有偏颇,所以才来听听宁儿的想法。宁儿提醒的对,从这点来说,二郎的确也是很有治国远见的。而且,二郎主办文学馆,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嘛!”

“阿耶,你可不要误会了二弟,他办文学馆是为了日后给大唐输送治国人才,不是为了他自己,四妹和其他姐妹们都去过二弟的文学馆旁听,而且有两回都是中间插进去的,没有预先安排,她们听到的都是学士们在讨论如何协助阿耶和阿兄治理好国家和人民的计策。”

平阳在此停顿了下来,她发觉自己说着说着就有点跑题了,不好意思的笑一笑后接着说:

“说到阿兄不战而屈人之兵,孩儿觉得这次阿兄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据说还是太子洗马魏徵的主意,当然,愿意采纳魏徵的建议,说明阿兄确实是有政治远见,虽然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思想。重要的是,阿兄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刘黑闼本人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他第一回被二弟打怕了,第二回虽然侥幸重夺失地,但他自己内心已经明白迟早还是会被我们大唐战胜的。还有,他一旦失去了突厥人的支持,也就失却了继续顽抗的底气,听闻这次刘黑闼还没有见着阿兄的面,就已经吓得偷偷溜跑了,这就是他失去意志的一个佐证。另外一方面,河北的百姓只怕也是心有余悸,对刘黑闼的借尸还魂没有太大信心,因此在内心里已经减弱了抵抗反唐的决心,一旦我们给予百姓安抚,他们必定宁愿止戈息战。”

平阳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呷了两口白开水,清清嗓子,接着说道:

“这些条件在二弟第一次出征时并不存在,当时民众心里对我们大唐的怨愤之火才刚刚被点燃,而且越烧越旺,他们只想与大唐为敌,发泄心中不满,也希望回归到窦建德时代,在这个时候实行安民政策却未必一定奏效。本来这个缺陷是可以补救的,那就是让二弟在打败刘黑闼之后留在河北一段时间,转而实施安民措施,解除所有严苛法责,甚至宽松赋税等。然而,不幸的是,二弟战后立即就被调往征伐徐圆朗,且在关键时刻又被调回长安赋闲。”591看591kxs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