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的开始时间也是日出前七刻。

也不知道这日出前七刻是什么讲究,重大礼仪全都是在日初前七刻开始。

对大朝仪的准备从昨天就开始。

大朝仪的地点在奉天殿,尚宝司在殿里设御座、宝案、香案,教坊司准备乐队,称为中和韶乐。

在儒家看来,人的修养若是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至于效果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但中和韶乐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定的,明以前的雅乐不叫这个名字。

清晨,卤簿、金吾卫、典牧、司晨郎、纠仪御史等乱七糟的服务人员各就各位,典礼就可以开始了。

文武大臣站在午门外,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与后世开会之前的景象也没什么不同。

“哟,李郎中,冬节好啊。”

“赵主事,冬节好冬节好。”

两人相视一笑,转身去找其他人,这是相互之间不熟悉的。

“这不是李郎中吗,听说在江西的移民干得不错?”

“不敢不敢,都是上天垂爱,皇上圣明,不敢居功。”

“李郎中就不要谦虚了,陛下都知道这件事了,过几天陛下可能会赏赐。”

“哈哈哈,李某唯有鞠躬尽瘁,方能不负皇上厚爱。”

这是关系还可以的。

“哟,这不是李郎中吗,在江西过得可好?”

“李某身强力壮,不劳王郎中费心。倒是王郎中脑满肠肥,可要小心消渴症。”

随后两人冷哼一声,扭头而去。

这是关系不好的。

时辰一到,鼓声第一次响起,官员们迅速安静下来。

虽然站在午门外,但文武官员并不从午门走,而是从左右掖门走,在奉天殿台阶下面等着。

朱允炆则是踏着第三次鼓声的鼓点在御座上坐下,朱允炆坐,鼓声停。

接下来就是一套繁琐的仪式,鸣鞭,拜,奏乐,拜。。。。

今天是冬至,所以致词是“律应黄种,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

后面这句话元旦、冬至、万寿都要说,前面一句话是专门在冬至日说的。

然后朱允炆就看见传制官宣制“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

宣制完又是音乐、舞蹈、拜、呼万岁,来来回回好几次。

等尚宝官领着朱允炆从奉天殿出去,走去华盖殿以后,百官再按顺序退出,一套流程就算是走完了。

整个过程朱允炆不用说一句话,完全是看着他们自导自演。

第一次看觉得震撼,看多了就麻木了。

朱允炆连笑都懒得笑了,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演戏。

现在朱允炆就在想,这套礼仪是给谁看的呢?

给朱允炆看的?

那是肯定的。

还给谁看呢?

现在又没有外人,除了官员也就还有侍卫宫女,也没有电视,再盛大的场面也传播不出去。

那就是给他们自己看的。

这是儒家制定的礼啊,为什么皇帝要遵从?

因为话语权在他们手里,不在皇帝手里。

任重而道远啊,朱允炆在心里感叹一声,回过神来继续往华盖殿走。

接下来的大宴仪还是在奉天殿举行,现在朱允炆来华盖殿是要等着有司把大朝仪的器物全都撤下去,换成大宴仪的物什。

朱允炆在前面忙,后面的女眷也在忙,即中宫朝贺仪,也就是妃子、公主、诰命夫人等向皇后和皇太后朝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