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瓦伦丁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一个个粉丝组织,协调起那些打算重复观看演出的歌迷,为他们提供方便。

例如在行程、住宿方面提供攻略,又比如提倡粉丝们互相组队,以便于互相帮助等等。

乐队并不会直接为粉丝们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但仅仅只是这些组织、计划上的帮助,就能够起到相当显著的作用。

这都是一些很常规的操作,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非常的麻烦。

好在,在跟随乐队工作的这十几年里,卡尔瓦伦丁的能力成长非常快,身边也聚集起了一支相当专业的团队,虽然有些混乱,但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慢慢理清了头绪,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了起来。

另一边,西奥多却是在和票务公司进行扯皮。

按照票务公司的提议,他们希望采取一种这几年刚刚流行起来的动态票价机制,也就是类似于机票销售的策略。

比如说,最靠近主舞台的区门票,若是在“合适的时间”购买,票价会低至一百多美元。

但若是入手晚一些,则可能高达上千美元。

说白了,就是跟黄牛抢生意的同时,让倾向于买票前往现场的歌迷们花更多的钱。

票务公司认为,这种销售模式,能够在“歌迷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将演出的门票卖出最高价。

用票务公司的谈判代表的话来说:“若是刚刚放出票不久就卖光,说明你们没有将门票卖出应有的价值来。”

在简略地了解了这种动态票价机制之后,罗杰不由得一阵无语。

确实,单纯从收入的角度来讲,动态票价机制确实是能够保证一场巡演的收入最大化。

比如说,在不久之前阿黛尔的巡演上,就通过这种浮动机制,将预期平均一百一十美元左右的票价,卖到了平均四百三十多美元,几乎翻了四倍。

虽然因为高票价的缘故导致出现了一定的空座率,但从盈利的角度来讲,阿黛尔和量子音乐却是多赚了不少钱。

当然,站在歌迷的角度来讲,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这意味着,歌迷想要前往现场去看演出,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关于浮动票价的机制原理,罗杰听了一大堆也没有听明白。

这种涉及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东西,实在是有点超出了罗杰的知识范围。

不过在咨询了会计师团队和经纪人团队的意见,又和乐队的搭档们讨论了一番之后,罗杰让西奥多拒绝了票务公司的提议,依旧以固定票价的方式来进行销售。

这场巡演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上座率”。

若是为了将门票卖贵一点,导致现场出现大面积的空位,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在从汉克那里得到了巡演成本的总预算数字之后,乐队参考了会计师的意见之后,直接要求票务公司将巡演平均票价定在八十美元上下。

这个数字,基本上是意味着这场巡演是注定要亏钱的。

总计一百七十三场演出,单单只是“预算”的成本,就超过了五亿美元。

以乐队一直以来的“尿性”,超预算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

最终的实际成本,按照过去的情况来看,多半要奔着六亿甚至七亿美元而去。

这还不包括宣传开支。

而按照平均八十美元的票价,即使是所有的门票全部卖出去,“总票房”收入也就是八亿多美元。

在扣除了杂七杂八的分成之后,能够收回六亿美元就不错了。

如果超支不严重,还能勉强依靠票房收回成本,但也没什么赚头。

若是严重超支,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当然,通过广告赞助、转播权、巡演纪念版专辑、纪录片版权以及ie专辑等等乱七八糟的收入,盈利还是会有的,但也会被压低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来。

这顿时引起了票务公司的不满,毕竟,票务公司的收费是采取的“提成制”,也就是按照门票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进行抽成。

门票收入低了,票务公司的收入自然而然地也会减少。

不过不满归不满,在乐队通过西奥多表现出坚决不改变主意的态度之后,票务公司还是捏着鼻子忍了下来。

好歹也是一笔上亿美元的营收,没必要跟钱过不去。

哪怕少赚点,也总比让竞争对手抢去了这笔生意要好。

掌握着占据了唱片业超过一半资源的量子音乐,乐队在议价能力方面的优势可谓是比天还大。

哪怕是毒奶一句飞龙骑脸,也是不可能输给票务公司的。

随着摇滚圣经ur计划正式展开,海量的资源被调动起来。

乐队默默“种田”十几年以来所聚集起的资源,在这一刻,终于爆发了全部的威力。

数以亿计的资金流入到临时成立的工作室的账户上,又以惊人的速度花了出去。

粉丝们也准备好了钞票,等待着正式售票的那一天的来临。

而乐队自己,却是很快又变得低调起来,深居浅出,默默为巡演的来临做着最后的准备。

尽管距离巡演正式开始还有将近一整年的时间,但要为接下来这一场持续整整三年半的巡演做足充分的准备,乐队的众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休息。

除了确定歌单和排练之外,各个方面的琐事尽管都有人处理,但每隔几天,乐队总是必须过问一遍,签上几份文件,这也要牵扯掉大量的精力。

在一次讨论巡演歌单的例会上,胖子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问道:“我们这次巡演,要不要请一些嘉宾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