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一百多名太学生,集体来到皇宫南大门宣德门南街西廊上,敲击登闻鼓,要求给宋钦宗上书。

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登闻鼓院与登闻检院,直接受理民间的建议举报申诉等。凡有关军政建议,或申述冤枉,或贡献奇异之术等等,如不能依常规上达皇帝,可到登闻鼓院敲击登闻鼓,随后便会有专人接访,接收事状。如果被拒绝,击鼓人还可报告登闻检院,由登闻检院进行处理。

登闻鼓这套制度,在北宋是比较完善的。设置登闻鼓机构的目的,就是为朝廷联系民间或者说社会联系政府,开通一条特别渠道,“使下情得以上通”,“万邦之事无隔于九重,献替之谋不遗于听览”。

太学生以群体力量参与国家政治,并非始于北宋。大约在东汉时期,太学生就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在士大夫圈子中,形成了一种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之为清议。太学是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以清议即舆论,影响着国家政治。在清议不能解决问题时,太学生们便伏阙上书,开展请愿活动,给朝廷施加政治压力。关键时刻,太学生们甚至能够奋身不顾,以赴国难。

现在,在这新旧皇帝交替金人大举入侵的非常时期,太学生又挺身而出,伏阙上书,可谓正式揭开了北宋末年太学生救国运动的序幕。

本次上书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太学生领袖陈东。

陈东是镇江丹阳人,虽然还是一名太学生,但年龄已不已过不惑之年。他出身于“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的家庭,性格洒脱,气概豪迈,争强好胜,从来不肯屈居人下,也从不考虑为自己谋取政治地位。

在京城知识界,陈东颇有一些名气。在蔡京王黼主政期间,知识界人士畏惧他们专权独断,不敢公开评论朝政得失。但陈东不怕,毫不隐讳,大胆指摘,没有什么该说与不该说之分。因此,在一些社交宴会上,陈东并不是很受欢迎。有的客人一发现有陈东参加,往往便避席而去。因为,他们担心陈东发表激烈言论从而连累自己。

陈东在奏书中强烈要求,处死“六贼”,以谢天下。所谓“六贼”,即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这六位大臣。北宋历史上很有名的“六贼”之说,就发源于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