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几夜汽车、火车、汽车的转辗,眼见着原来的大卡车长龙变得稀稀拉拉,车越来越少了。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些知青停下,余下的知青心情也越来越低落。  一路上顾盼他们车上的知青都没怎么说话,一是疲劳,二是忐忑,全都蔫了。车还在一直不停地往前开,总也不到地方。车上有个知青沉不住气了,猛拍着车厢对司机喊:“师傅,你是不是走错了?”  司机师傅也是满身疲惫:“这条路我走了多少次,走不错的!”    下午4、5点的时候顾盼他们终于到了这次下乡的目的地—三屯营公社,下车的时候,一个个身上全是土。公社大院里黑压压一堆人,各个生产队的人都已经在里面等着他们了,好像还有其他地方来的知青也在其中。  陆远等了一下午已经不耐烦了,等看到顾盼从车厢一露面,不由眼前一亮,用胳膊肘捅了捅齐翀的手臂:“嗳!这果儿范儿够正啊,盘儿靓条儿顺的,总算能有个养养眼的了。”  齐翀抬眼望过去,靠最右边的那个长得最打眼的女生,身穿蓝色外套和灰色裤子,哪怕露出些许疲态依然不减其美貌,夕阳的余晖一缕一缕铺洒在她的脸上,衬托得本就白皙的肌肤犹如上好的白瓷般细腻通透,确实长得够漂亮。  只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家,美女自然见过不少,轻易不会动心思。可惜了,这幅皮相在这偏僻的地方也不知是福是祸。    顾盼一行10几人要去的是南山大队,接他们的人是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把手) 带着来的。见过村支书,一行人把行李装上车,和带队的干部及其它村的同学道了别,就坐上大车出发了。    东北山区,南山脚下,有个桃树沟,住着200多户人家,是当时的南山大队。  全沟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农户多半住的都是依山建的茅草房子,唯独小队部是砖瓦结构,坐北朝南,横在沟口,像个屏障,界定了沟里沟外。  此时的大队部里里外外围着满是交头接耳的社员,对比往日要显得热闹许多—他们大队今天迎来了第一批知识青年。给这个终年见不到几个外人的山沟沟增添了十几个新面孔。   “城里真是会养人,看这些娃娃长得真是俊,尤其女娃娃里最高那个,我的老娘啊,长得跟电影里的人物一样俊,那皮肤白得哟,豆腐似的。”大海家的婆娘于金凤一边不住得往里望,一边和旁边的王春花叨叨。  “我刚才也瞅见了,也不知道他们爹妈咋想的,咋舍得让他们来咱们这个穷地方受苦咯?走,咱也进去听听里面讲啥子?”王春华说完就拉着于金凤往队部里挤。  她们口中那个跟电影人物一样俊的顾盼正在队部里听着支书杨国彬为他们介绍南上大队的情况。  这个时期乡镇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属的自然村叫大队,一个大队,按照人口多少再分成若干生产小队,即生产队。顾盼他们所在的南山大队有二百多户人口,四个生产队,900多人,二千多亩地。  顾盼他们这次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与农民一样挣工分,年底分红,收工还要自己做饭。不像分配到兵团的知青每月有固定工资,还能吃食堂。说完大队的情况,支书又介绍了其他几位大队领导。  午饭是支书安排老乡给他们做的,炸油糕加肉烩菜。油糕是黄米面做的,有点像江米面,粘的,糕里包些菜馅;肉烩菜里有猪肉片,土豆和洋白菜等。据说这是村里最好的饭菜,过年或办喜事才能吃到。  饭后,支书带着他们到村里收拾出来的知青点安置,知青点是一座典型的农村土房,进门的一间是做饭的地方,烧柴火的土灶占据主要位置,旁边是大水缸,还有做面食的案板,脸盆架、水桶等杂物。进门后左边是男生住的,往右是女生住的,几个女知青睡不到4米宽的火炕,显得特别拥挤。  草草收拾好东西,晚上没别的安排,一个个都抓紧时间在煤油灯下给家里写信报平安。顾盼的信封、信纸、邮票、浆糊等都是从安山县带来的,就怕到了村里不好买。  关于村里的邮件,顾盼也打探过了,邮递员每个周日上午来一次把要发的信带走。县安置办公室还为每个村的知青订了一份,大队还订有和,都是能看到前一天的。这些也给了知青们一点类似安慰的感觉。    写完家信,顾盼在炉上热了点水,洗了洗脸和脚,擦了点东西就躺下睡了。可能是因为换了环境,半天都没睡着。透过炉灶里余火的亮光,隐约能看见深褐色的屋顶,脑海里不由得回想着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最主要的是,明天正式开始干活了,顾盼心里完全没底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