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强到医疗队后,连长虽然认识他,但并不了解他,就分配他去,做当地一名老中医的助手。这位老中医已过了退休年龄,因他在当地有点名气,又极缺医生,才返聘回来上班,也就是赴场天上半天班。 他眼已有些昏花,手也有些颤抖,戴上老花眼镜,书写汤头十分吃力、缓慢。现在有了助手,就可一边切脉,一边说汤头,王就按他所说记录下来,再念给他听,同意后交病人取药,诊病速度大大提高。 老中医渐渐发现王对汤头,记得滚瓜烂熟,只要说君臣几味药,其他佐使,就能很快写出来,剂量也很合他的意,是一株可培养的苗子。 忍不住就问王,为什么这么熟悉汤头,王也直言,在医院是个抓药工,今后想当中医,退休回家后,可帮家乡人治点小毛病。 老中医立即萌生了,收他为徒弟的想法。但一想到几个月后,医疗队又要远走高飞,又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他认为多一个好医生,就有可能多治好几个病人,甚至多救活几条命,多几个完整的家庭,从此尽心地指点他,掌握诊治的诀窍。 有时累了,就放手让王诊病,好进一步指点他。王清楚,这是学习的最好机会,问闻望切,十分仔细,拿不定主意时,总是十分谦虚地请教老中医,使老中医十分高兴,更加尽心地指导他。 短短三个多月中,一些病人,因他是大城市来的“医生”,态度又极好,诊治仔细,又有老中医为他把关,也十分愿意让他看病,有的不是赶场天,也专程来找他看病,或请去他们家中,给卧床病人看病。 很快,经他治好的一些病人,免不了要向自己的亲友推荐,让他们去找王医治,无意间对他就起了宣传作用,引来更多的病人。找他的病人越来越多,也使连长对他刮目相看。 他在诊治中,也有心得体会,认为不少汤头用药味数偏多,有的多达二三十味,药物彼此也有相互作用,不宜太多;其次,农村人吃惯了中药,也有耐药性。 因此,他用药的特点,是份量较重,才有药到病除的作用;味数减少,才能减少药物相互作用,降低药费,事实证明他的认识是对的。 在巡回医疗中,王得到多位当地中医的指点,这些中医都各有特点,帮助他在诊病方面有极大的提高。他尝到了甜头,主动要求再在医疗队干半年,中医科副主任自然是求之不得,不但立即批准,还报告院领导,给予表扬。表扬他是执行“六二六”光辉指示的先进分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