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天下已经到了乱世,朱全忠、李克用、钱镠、杨行密、王建等人哪有一个是好相与的?李宣再不奋发图强一把都容易被这些家伙干掉。
曹操好歹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呢?以朱全忠的泼赖性格,连遮羞布都懒得批,历史上他也确实是那么干的,直接干掉两任皇帝葬送大唐王朝。
李克用也不是什么好鸟,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假,别看后来李存勖建立后唐以示不忘正统,那也只不过是当权者的遮羞布而已,和刘备晋汉中王为帝是一样的无耻。
鉴于过后的两个月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李宣将杜让能与常凯宣进宫来,商议一下商队的目标和需求,顺便让人把杨筠松和刘季述也找过来旁听一下。
杜让能表示,只要皇帝陛下始终是真金白银的采购的话,还是会有一部分商人将粮食运到长安来的,毕竟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当然如果长安有什么特产对外销售就更好了,这样商人一来一回更有奔头。
然后请皇帝降旨禁止长安城管辖区域的酒坊酿酒,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虽然朝廷的直接控制地带酒坊并不多,但是减少一个粮食的消耗去处对于粮食不足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杜让能的意见李宣都一一采纳了,毕竟历史上杜让能也是颇有贤名的,只不过生不逢时,遇上了最悲哀的时代,犹如纣王时期的闻仲、比干一般,空有才干而回天无力。
李宣对常凯的要求就是早日出发,前期以西北方向为主要目标,要与那边的党项、羌、回纥等部族搞好关系,尽可能的收购牛羊,还有要储备一批盐,最好是铺开一条稳定的盐路,保障长安城的食盐供给。
实在不行的话,就让常凯在产盐地带宰杀牛羊,做成咸肉干,到时候蛋白质与食盐一起带回来,一举两得。
常凯感觉有点压力,毕竟之前也只是在长安城这一亩三分地混过,外面的情形如何,只能通过现有的情报推敲分析,而情报是否准确也不得而知,所以常凯还有负责甄别情报的责任。
李宣召杨筠松来是想到,作为著名的风水大师,杨筠松去主持建造那些水利设施应该很不错,起码哪里有水哪里好改造什么的应该是一清二楚。
唐朝末期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等等引起的黄巢起义,但是这段时期的干旱情况并不是太严重,如果中央政府是像开元盛世时期,那么灾荒肯定很快就会平息,因为那时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后世一般政府应对荒年的举措就是兴建大型的工程,以工代赈,既建设了工程,又赈济了灾民。
刘季述则负责居中调度,主要负责日常采购并协助李宣搭建皇城司的架构,并且将工程院早日交付给杨筠松。
李宣决定将田令孜调回来,毕竟是多年的内侍大佬,手段比起一般人还是要强一些的,如果早些时候田令孜没被排挤出京的话,起码可以与杨复恭当面抗衡而不落下风。
这也是没有办法,皇帝要与大臣们争权夺利的话,太监是不得不借助的一个势力,再不然就是外戚了。
可怜李儇的后宫人数稀少,妃子数量上不去自然外戚人数也较少,而且大多数是寒门女子,家中的兄弟子侄之类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
这即是幸事也是不幸,真要出一个独孤信之类的人物,李宣还真不知如何是好。
本章已完 m.3qdu.com